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梓潼 > 梓潼文化 > 文昌文化

浅论文昌思想的核心“善”

2022-03-28 10:07 作者:  来源:梓潼县
字体:【    】 打印

敬永金


一般而言,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应具备如下条件,即: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适用性,思维的哲理性和对该思想体系的决定性。这里,且以赵朴初老先生对佛学的核心思想的概括为例。赵老在其《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将佛学的核心思想概括为“苦”。他说:“佛学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阐述世间的苦”,据《佛本生》记述,释迦牟尼当初就是为了解脱人的生老病死苦等苦痛才出家的。因而佛学的教义,就成为阐述苦(苦谛)和苦的成因(因谛或集谛)及苦的消灭(灭谛)及灭苦的方法(道谛)等世间之苦的集大成者。谛即真理之意,四谛亦即四大真理。佛教的经籍繁多,其实佛教各经无不围绕四谛而展开论述。佛学家又将人类各种痛苦归纳为两大类,即身苦与意苦。也就是劳身者与劳心者之苦。认为劳身者饱受身体劳累和饥饱暑寒等各种折磨,苦不堪言。而劳心者,则更是时时计较与人竞争,获取名利。既得名利,倍加护卫的同时,更求向上攀登。获得高职、高位后,更是“高处不胜寒”,时时处处担心招人忌妒和嘲讽,甚至攻讦,防不胜防,费尽心力。这两类痛苦,恒时不断折磨着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持善因,舍弃私欲。因而佛学各论无不贯穿苦的主导作用。


再以儒学为例,学者对儒学的核心思想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因而儒学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仁民爱物”,主张重人事、讲责任。提倡在政治和道德的实践上,要“安人”、“安百姓”,“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并在《大学》一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仁政、重修身”的八个条目。因此,尽管儒学著作繁多,但无不围绕人本主义的“仁”这一核心而展开论述。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儒学的核心就是“礼”。礼,表示敬意,又特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对各阶级名分和地位的定位,及各阶级应遵守各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儒家还提出“为国以礼”,将礼奉为“立国之本”。并提出“礼,国之干也”、“礼,国之纪也”、“礼,政之舆也”、“礼,王之大经也”。在儒家看来,礼既是治国的纲纪,同时还是道德生活、宗教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行”。指出“故朝靓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候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止水之所自来也”,从而,礼就成了“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大策大事,因此,“定上治民,莫善于礼”。这类学者还认为,孔子最赞美“仁”,但“仁”只是达到礼的手段,而礼才是要达到的目的。礼显然居决定地位,仁只居从属地位,故尔礼才是儒学的核心思想。


文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纵观文昌经籍,在其思想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又是什么呢?经籍各书回答的是“善”。《阴骘文诠释》说:“阴骘文以善为纲,又以善思善行为目,纲举而目张,彰显善之本也。是故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道之本,善也。务本即务善,不知善,怎知忠孝,不知善何有仁德。故知善,方知‘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方明‘礼义廉耻’之四维。善之用,以善为始,方有善终,以善为政,方有德政,以善为兵,方有良谋,以善为本,方有善果。”


文昌各经,无不贯穿“善”的理念。这是因为,文昌文化认为在尘世间,人们备受各种诱惑,必然会有各种理念,因此,只有唤起人们“善”的理念,才能抑制其邪恶的理念。文昌各经,也讲“忠孝”,也讲“仁义礼智信”,也讲“宽恕、忠勇、正直”等等,但都是为了教化人们成为“无私欲、不造作、不妄为”而“利人利物济世”的人而使用的道德手段。文昌思想还从“善”的愿望出发,要求人们要“容人之过,饶人之失,释人之惑,扶人之危,救人之急,济人之贫,悯人之孤。上山莫烧山林,下河莫毒鱼虾,夜晚点灯以利行人,暑热送茶以解烦渴”。从而达到“善”的目的。


文昌思想中的“善”,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恕、直”等伦理道德的关系,都是从属关系,它们都从属于“善”,即“善”是主,居指导、决定地位,而“忠、孝、仁、义、礼、智、信、勇、怒、直”等,皆居从属地位,它们服从和服务于善。若果没有善的主导,其“勇”就会成为“匹夫之勇”,其“智”亦可能成为“偏执”,其“礼”、其“恕”、其“正直”均无诚信可言。


什么是“善”呢?《文帝化书疏义》曰:“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厌恶之地而不弃”。意即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利,居低下之地而不嫌弃。因此,上善之人应象水一样,当具备如下品格,即“居于下,心善渊”:意指上善之人,就象水一样,流入深山大谷,形成深渊,容纳万物,而无怨愤;“与善仁”:即与人交往,讲仁爱,讲亲善,和谐万众;“言善信”:象水一样,始终信守朝低处走、朝大海流的志向,从不失信;“正善治”:以善为政,象水一样,平稳不偏,处事公平、公正;“事善能”: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坚者谁也不如水,所谓滴水穿石也,故上善之人其办事贤能与水相近,莫不以柔胜刚;“动善时”:意即行动能够适时,冬凝夏化,春雨秋露,象水一样,上善之人在行动上总能适时而行,从不违时,恰到好处。正是因为上善之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人怨恨。因而“善”就是“普利万物”,亦即“利人利物济世”。故《说文》有言:“善,吉也,美也”。即吉祥、美好者,善也。


人要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有品格,并逐渐成为完善的上善之人呢?文昌经籍从五个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破迷开悟:文昌经籍认为,人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所谓自然属性,就是任何人都在自然环境中诞生,又都在自然环境中成长、演变,这就是人的自然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任何人都生存在社会中,为了生存,就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并由此而产生每个人不同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组合而成,也就必然地使每个人均具“善善恶恶,兼而有之”的双重人格。文昌经籍称:“君子善善也长,恶恶也短;小人则恶恶也长,善善也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产生“财、权、色、乐、寿、福”等各种欲望,文昌经籍也认为,正是由于有了人们的各种欲望,方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欲望过度则又会损害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玉经疏义》云:“有欲方有生,无欲无生存。纵欲必遭难,适欲方泰然。”人们之所以欲望过度,形成“贪欲”、“淫欲”、“权欲”等恶欲膨胀,恶浪难息,致使学业荒芜、为官不清、败财寿夭、病魔缠身等等,都是因为这些人朦昧痴迷,从而酿成欲望过多、过度,言行荡浪。自招自引,诸种恶果如潮水涌来,浸其身,漫其心,苦不堪言。因此,愚痴迷昧者,意欲摆脱烦苦,以成正果,只有绝恶趣杜恶欲,开启善门,破迷开悟,清心正欲,端正操行,方能诸事圆满,成为一个完善的上智之人。


求智修善:文昌经籍认为,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首先就必须是个有“觉悟”、有“智慧”的人。所谓“觉悟”和“智慧”就是能通达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缘起法则及事物来龙去脉的真相。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勤学。《文昌劝学文》云:“自阴阳开辟,乾坤定位,天地人曰三才,试问何以谓三才,云霞变幻,星罗辰布,天之文章也,山川茁秀,草本佳华,地之文章也。诗词歌赋,礼乐制度,人之文章也。如是谓之天地人三才。人不读书安能有文,无文则不得谓有才。”“读书有十益,一曰明伦,知书者方知三纲五常。二曰明理,知书者,识逆顺,背理行事者少。三曰知礼义,知书者行止周旋,彬彬有礼。四曰知耻,不知书者,常怀无耻之心。知书者,不行无耻之事。五曰有涵养,不知书者,卒然临之即憾,无故挠之即怒。知书者,宠辱不惊,喜怒不形,汪汪千顷,莫测其深。六曰有智识,古今得失成败,具载典籍,不知书者,事事茫然,知书者,古今成败了如指掌,鉴古证今,每事皆有卓见。七曰有创见,知书者,识多见广,革物创世,多有饶益。八曰不读书者则愚,如蒙而卧,如灭灯而行,目昏心塞无知无识,是谓不才,不才之人,遇事则愚昧茫然。九曰不读书者,无以立身,昏昏然渺无志向,背理犯伦,蚩蚩然习以为常,聩聩然麻木不仁。十曰学以致用,不为学而学,要为用而学。为学而学者,只会夸夸其谈,毫无实才。为用而学,才智具全,经世革物,如鱼戏水,泰然自若。”根据因果法则之意,求智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善。修善积德,以度苍生,乃一切上智之人“杜恶趣,开善门”,修生养性的当然举措。所谓“善”,就是给社会,给他人带来吉祥、美好和欢乐。文昌经籍亦言,利人利物济世者,善也;损人损物害世者,恶也。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就要反对和严戒自己的言行布下的各种恶因,给自身、他人和社会带来恶果。因此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一心向上,一心向善”,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吉祥、美好和欢乐”的善果。


攻己抑欲:文昌经籍认为,正是因为每个客观存在的人,均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属性,并由此而派生出每个人均具有“善恶相兼”的两重人格。根据这一论定,每个人都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攻己之恶”,以抑制自己本性中的“恶”的一面的泛滥,方能使自己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弘扬光大。文昌经籍中,有《功过格》一书,专讲“攻己抑欲”之事,即攻克、攻灭自己的恶思、恶言、恶行,抑制自己的“恶欲横生”,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因此,要求每个向善之人都必须对自己每天的言行,做到“每事三省”,细查是“善”还是“恶”。并用一表,记录自己每天的“善、恶”之事,以备“攻己之恶”和“扬己之善”,促使自己日趋完善。


慈悯宽容:这是与“求智修善”的观念紧密联系着的。慈,就是以善良之心说话做事,尽力给社会、给他人带来欢乐与喜悦。悯,则是同情他人遭受的苦难,并尽力帮助其拔除苦难。慈与悯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就派生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人和恭敬之心”。有了慈悯之心,就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之心、仇恨之心和复仇之心。故尔文昌《阴骘文》既提出了“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入之孤、容人之过”的慈悯善行,又提出了“莫烧山林,勿毒鱼虾,勿网禽鸟,勿伤虫蚁”等等珍惜一切生命的慈悯善行。宽容观念,这是文昌思想的又一重要观念。宽容就是尊重差异,要有心存宇宙、胸容百川的宽阔胸怀,不以一己之是为是,亦不以一己之非为非。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协和各方,使之共存共荣。这样才能尊重他人、敬爱他人。经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亦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敬爱他人,也是敬爱自己。常怀宽容之心。方免互相憎疾,方能互相敬信,彼此尊重,从而和睦相处共度危难。


忠君孝亲:文昌经籍有《文昌孝经》和《文昌忠经》专门阐述此一观念。《文昌孝经释义》云:孝乃善之举,父精母血,以成吾之身、体、发、肤。父母育吾,从幼至壮,费尽劳苦,父忧母愁,惟恐饥饱不适,又恐寒暑痘疹受损,多方抚育,幸而克祜”,“父母养育之恩,莫大慈悲,何敢忘也”,“孝敬父母乃德之本也,乃百行之冠,众善之恕也。”因此,父母在世时,要以亲爱恭敬的态度去侍奉他们。父母亡时,哀悼要认真,要严肃举行小殓和大殓的礼节,要捶胸顿足哭泣着送殡。春秋二祭沉痛哀思。只有把父母生养死葬的大义做齐全,这才算是尽到了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若果“人人都能尽孝道,以孝事亲,人人都会安守本分,都能和睦相处,天下就会太平,灾害祸乱也就无从发生了”。天子如果能热爱亲人,孝敬亲人,就为天下百姓做出了榜样,百姓就更不敢怠慢双亲了。诸侯能够孝敬双亲,才能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行事有礼有节。《文昌孝经释义》云: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一样,永恒不变;也象春夏秋冬循环于地一样,历久不易,这就是行孝要效法的准则。人效法天地定行的规则,遵守孝道,这就能使天地人浑然一体,自然和谐。《文昌忠经释义》云:上善之人对君王,对上司,对亲友要“忠信”。对君忠,才能为事有成,于国有益。对上司、对亲友忠诫信实,言无欺诈,人则亲而尊之。只有对国君、对上司、对亲友诚实忠信,尽心竭力为其所托之事而奔波,才能得到国君、上司和亲友的依赖和尊敬。故“以诚相待,虽不中,不远矣”。只要你以诚实之心竭尽全力去为国君、上司、亲友谋事,纵然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但也离他们的要求不太远了。《忠经》又云:对君不忠则奸,对友不忠则诈,此乃凶德。行凶德者将遭致辱没自身且殃及宗亲的惨祸,凡夫俗子和一切向善之人,切无为乎。


文昌思想博大精深,对于我们今天开启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可贵的现实意义。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