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梓潼 > 梓潼文化 > 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

2023-12-22 11:02 作者:  来源:梓潼县
字体:【    】 打印

【文昌文化】 梓潼是文昌帝君的发源地、文昌文化的发祥地,七曲大庙是中华文昌祖庭。在四川梓潼城北七曲山上,有一座形成于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群,殿宇楼阁雄伟壮观。正殿供奉着高大的铁铸造像,神情威严,两目深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梓潼文昌帝君。古往今来,到处流传着种种关于文昌的神话,特别是唐朝以来,历代帝王竞相追封文昌, 道教也把文昌列入神坛,到元明清时期,更是举国学子读书之处都必须奉祀的文昌帝君。文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影响颇为深远,素有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 之说。梓潼以 “东依梓林,西枕潼水” 而得名。又传,禹帝治水于泥陈山伐梓木,其树化为童子求禹帝免伐,因此得名。亚子是传说的雷神、蛇神,亚子祠就是雷神祠和蛇神祠, 这是梓潼最早的庙。而晋代蜀人张育,为抗击前秦王苻坚入侵蜀地,自称蜀王,率众抵抗,后来战死绵竹,蜀人为纪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修庙祭祀。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名和姓连在一起,于是便有张亚子。相传,西晋太康中原有八王之乱,十六国混战,天无宁日。四川东南有氐、羌少数民族起义,只有梓潼、剑阁一带稍有安宁。西氐人张亚子,为避战乱,举家迁徙梓潼七曲山,为病者寻药疗疾,教童愚读书,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老百姓怀念祭祀他, 尊他为梓潼神。

传说中的文昌星神司功名福禄。人们对星神的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从渔猎到农耕时代,人们都认为星辰是由神主宰的。面对文昌宫星座,人们顶礼膜拜,看见文昌星光辉明亮,就手舞足蹈,认为是加官晋爵的吉兆;看见文昌星暗淡无光,他们就满面灰相,诚惶诚恐,预感要发生灾难,连帝皇、显贵、官吏也对此深信不疑。

有关梓潼神张亚子显灵的事迹,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和《太平寰宇记》及《太平广记》《郡国志》等多有记述。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考试成为文人学子仕进的必由 之路,梓潼神护佑士子中举的神异故事,在广大文人士子中间广为流传。唐孙樵的《祭梓潼神君文》说, 孙樵在唐会昌五年(845)、大中四年(850)两次过七曲山,得梓潼神护佑,荣登进士;北宋文士叶梦得 《崖下放言》 记载一则梓潼梦,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西蜀二举人夜宿张亚子庙, 向梓潼神祈梦,后果显灵。于是,梓潼神托梦能预示科场成败,传扬各地。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南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 、宋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 事》 和 《夷坚志》 等书均有类似记载,使梓潼神的影响与日俱增。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宫星座高悬头顶,遥遥河汉神秘莫测,他们迫切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联络感情,求得护佑。

元朝建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国,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交织,为加强政治统治,基本上采用汉制汉法,任用汉人。哲学理论上,以儒学为中心佛道 相容。忽必烈深知要统治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民族, 纯用高压是不行的,还需用另一手,即采取麻醉民族意识形态的办法,于是多次封禅、祭孔。延祐三年 (1316) ,元仁宗下诏将梓潼神张亚子追封为 “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钦定为 “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 ,赐七曲山灵应祠为 “佑文成化庙” 。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完全重合,成为天下共祀的大神。七曲山大庙成为天下文昌宫的祖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