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梓潼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2022-12-23 11:07 作者:梓潼县应急管理局  来源:梓潼县应急管理局
字体:【    】 打印

文件解读链接:http://www.zitong.gov.cn/content/article/39461461

梓潼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3

第一章 发展基础 4

一、应急管理建设成效 4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4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5

(三)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5

(四)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6

二、现状问题及挑战 8

(一)现状问题 8

(二)发展机遇 9

(三)面临挑战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规划目标 12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4

一、夯实应急管理体系基础 14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4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15

(三)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5

(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16

(五)化应急预案体系 16

(六)提升应急管理治理水平 18

(七)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18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21

(一)完善梓潼县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基础信息系统 21

(二)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1

(三)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24

(四)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治理 26

三、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32

(一)完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32

(二)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风险普查 32

(三)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治理 33

(四)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34

(五)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36

(六)强化应急交通保障 36

(七)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36

(八)加快避难场所建设 37

四、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38

(一)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38

(二)建好专业性骨干救援队伍 39

(三)加强社会救援队伍建设 39

(四)建立军地、区域协同应急机制 39

(五)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39

(六)强化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 40

五、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41

(一)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41

(二)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 41

(三)深化公众安全意识 42

(四)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42

实施保障 42

(一)加强组织领导 42

(二)强化协调配合 43

(三)密切合作交流 43

(四)落实监督问责 4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绵阳市建设中国科技城、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梓潼县奋力开启全面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梓潼新征程关键时期。科学研究和编制好梓潼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保障全县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梓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结合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梓潼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梓潼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由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保障五部分组成。为全面推进梓潼县应急管理工作,在“十四五”期间,以平安梓潼为指向,制定了夯实应急管理体系基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五方面主要任务。对接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和规划,结合梓潼实际情况共梳理27项“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4914万元。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应急管理建设成效

梓潼县应急管理局2019年成立以来,通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管理等多方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增强应急管理部门担负工作职责的底部基础,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赋予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职责任务,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梓潼县应急管理局应急工作的机构职能、力量配置及工作管理等方面基本到位。深入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初步建立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应急组织体制和应急指挥机制。建立了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等工作机制;调整完善了梓潼县应急委员会、梓潼县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名单;建立全县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应急抢险救援机制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方面重要文件,出台了《梓潼县减灾委员会工作规则》《梓潼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梓潼县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梓潼县应急物资及救灾物资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制定了部门联动、市县(市、区)联动及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系列文件。

镇(乡)层面,按相关要求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镇(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作为非常设领导机构统一领导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十三五”期间,梓潼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等指标持续处于低位,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连续6年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及时印发《关于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围绕“一次专项行动”“六项具体任务”和“三条保障措施”全面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推动压实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认真落实部门监管、属地管理、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切实抓好行业、属地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在全县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扎实抓好危化品、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燃气、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化工医药行业、游乐场所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印发《梓潼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梓潼县“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县安全生产领域集中开展“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专项行动。

(三)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梓潼县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重大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监测预警、会商研判、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等工作。强化预警排查,对全县148处地灾点、55处山洪点等灾害隐患点发放了“两卡、一表”、安装了警示牌标志。快速开展梓潼县经开区堤防崇文低坝段水毁修复工程、文昌闸坝水毁修复工程、宏仁闸坝水毁修复工程、长卿镇潼江村瓜里山崩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多项灾害点治理及重建工作,有力提升自然灾害治理水平。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确定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维护单位,对系统以及所有站点进行全面维护保养。进一步加强公安、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及各镇(乡)值班值守工作。会同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梓潼水文站、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加强会商研判,出台全县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完善了县镇两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积极组织防灾减灾宣传,通过开展减灾知识问答、减灾宣传片展播、减灾宣传手册发放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及技能。

(四)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专家队伍为支撑、民兵和武警部队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完成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力量、应急救援专业化力量“三重”应急力量配置。建立市县联动部门联动、军地联动及区域联动,增强应急救援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基层应急队伍建设要求组建应急队伍,配备相关应急抢险装备开展应急演练。联合发改局采购应急物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1.应急通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规范的镇(乡)应急值班室,配备电脑和值班电话等基本设施,畅通县镇两级通渠道。在县级重点部门和镇(乡)配备卫星电话,确保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应急通渠道畅通。

2.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基层应急队伍建设要求,组建13支应急队伍。包含巡特警应急救援中队、交警应急救援中队、消防抢险救援中队、武警部队应急救援中队、民兵应急救援中队、查灾核灾中队、医疗救护防疫应急中队、生活设施抢修中队(包含电力、供水、燃气三支队伍)、通抢险应急中队(包含移动、电信、联通三支队伍)、交通运输保障应急中队、地质灾害应急中队、森林防火应急中队、防洪抗旱应急中队。各应急队伍均配备相关应急抢险装备。

3.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增强

认真落实《绵阳市救灾物资管理办法(试行)》(绵应急〔2019〕133号)等有关规定,印发《梓潼县应急物资及救灾物资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县、镇()、村(社区)应急装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应急装备及救灾物资储备体系。2020年梓潼县由应急管理局完成268.8万元应急物资采购,并制订分年度采购计划。梓潼县各级救灾物资仓库储备的数量,总体能应对较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

1:梓潼县“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内容

指标实现情况

是否完成规划目标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已完成

2

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4.47%

已完成

3

年均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

<2‰

已完成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0.6‰

已完成

5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4%

已完成

6

重大危险源监控率

100%

已完成

二、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现状问题

1.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有待完善。全县没有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办公室,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专业的应急救援设备欠缺,急需增配应急救援指挥车辆和一批危化品、地震灾害救援专业装备,建立集车辆、装备、机械、物品为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应急人员结构不够完整,经费车辆欠缺,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业人员较缺乏。

2.镇(乡)层面协调难度大。镇(乡)应急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办公室,存在多对一的承接情况,不利于上下工作的统筹、对接与落实

3.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体制不健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造成安全事故;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

4.防灾减灾机制及设施设备不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需进一步加强。

5.应急救援信息化程度不高、专业性不足。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与梓潼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

(二)发展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开启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应急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新阶段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分卫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的加速淘汰,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3.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三)面临挑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导致地区经济先行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挑战巨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使得梓潼县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需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以科学高效救援为目标,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和损失,为加快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梓潼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夯实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基础,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共建共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注重灾前预防,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防群治,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增强社会安全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找准制约梓潼县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按照轻重缓急,优先解决未达到国家标准的问题,重点解决能力短板问题,着力解决应急救援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整体推进全县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坚持着眼实战、突出重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灾害事故规律特点,着力提升指挥协调、救援处置、风险防范和监管执法等实战能力,有效应对重点行业(领域)灾害事故。

坚持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强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根据实际需求和现实状况,坚持急用先建、量力而行,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分年度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推进。

三、规划目标

2025年,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目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提升。

安全生产:2025年,全县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群众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目标。重点行业领域、非传统高危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防灾减灾: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梓潼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体系: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全市领先水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舆情引导、恢复重建能力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进一步壮大。

2:梓潼县“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编号

指标内容

“十四五”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

单位全县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4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

<1%,并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5

重大危险源监控率

100%

约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7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0.6‰并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展望2035年,整体建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迅速、高效联动、保障有力、社会协同、救援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平安梓潼建设达到新高度,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梓潼相适应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新局面。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以平安梓潼为指向,全面推进梓潼县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完成夯实应急管理体系基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五方面的任务。

一、夯实应急管理体系基础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涵盖县、镇(乡)级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保障机制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指挥处置工作方案,明确不同应急响应等级下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县应急委议事规则,理顺应急委与专项指挥部、相关工作部门关系和职责,发挥好应急委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中枢作用。进一步完善镇(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和人员配备。健全专家风险评估机制,发挥专家在应急指挥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专业指挥决策能力。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进一步探索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信息报送、综合协调、快速反应、高效联动、处置救援、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社会动员、恢复重建评估、区域协作等应急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坚持法治思维,将现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有关体制机制问题纳入法化轨道。研究出台应急经费保障、现场指挥官等制度,加强应急管理监管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救”责任。

(三)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单位、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安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疾病防控、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形成应急管理与综合维稳、安全管理、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工作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强化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进一步完善梓潼县应急物资管理和生产、储备、调拨工作制度,完善储备物资的更换补充和保障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形成以县应急物资保障为基础,镇(乡)、村(社区)、企业和社会应急物资为补充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应急物资统一调配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满足救灾需求。建立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根据现状物资储备情况,按标准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向镇(乡)和灾害多发地区延伸,提升全县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并着力解决无专业应急救援设备、应急指挥车辆和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等问题。建立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健全应急物流统筹、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

(五)优化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以总体预案为统揽、专项预案为支撑、部门预案为补充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镇(乡)在做好本级预案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编制好简明操作手册,企业单位立足自身实际编制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做好重大群体性活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预案演练,立足本级本单位预案体系,确保在规划期内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演练不少于一次、其他预案每年演练至少一次,不断优化、提升预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以演练促进全员提升自救互救和现场处置能力。

1.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以应急预案修编为契机,以“管用、好用”为标准,从县本级到村(社区),自上而下,对全县预案进行修编,总体应急预案5年修订一次,专业部门应急预案每3年修订一次,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应急预案体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提升应急预案管理质量

杜绝各级预案编制工作模式化现象,切实提升预案针对性;确保预案实用、实战、实效,解决好“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的问题。结合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变化,修订完善各级各类预案;加快预案数据库建设,实现预案上传、查询、共享、演练等动态化管理,提升预案在应急处置辅助决策过程中的必要性,增强决策效率和水平。

3.加强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加强火灾、防汛、停水停电、冰冻灾害等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着重演练各级指挥系统如何决策、如何指挥、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的能力,提高查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在实景、实情、实兵的对抗性演练中,检验联动处置策略、训练成效和多部门配合协调的有效性;推动各类演练应向基层实战化、形式多样化靠拢,注重培养群众的安全行为规范以及自救互救和应急逃生技能。注重演练的实战性和事故种类的全面性,力争五年内实现主要灾情种类、区域、系统的全覆盖。

(六)提升应急管理治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完善干部职工学法普法制度,常态化开展法治培训,提高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整合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震减灾、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行政监管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七)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健全应急信息化体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和专业通信保障队伍建设,提升应急通保障能力。

1.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整合在用、拟建系统汇聚接入各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建设系统化、智能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对接市级应急指挥平台。推进应急指挥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县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地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2.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推广网格化二维码监管应用系统,改进隐患排查、执法检查模块功能,实现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全流程、规范化网上办理,不断提升监管效率。督促企业推广应用隐患自查移动终端,引导企业和网格人员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质量、数量、效率“三提升”。建设危化品行业及其他工矿商贸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行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

3.提升应急通保障能力。

结合梓潼实际,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和专业通信保障队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构建应急卫星通信网,购置北斗等有源终端,满足极端应急场景下终端位置、短报文、语音等信息通信需要。实现应急现场远距离通信和扁平化指挥通信。构建无线通信网,建设本地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配备车载、背负等通信终端,实现现场救援队伍内部、现场与各级指挥中心之间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提供有效通信支撑。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

专栏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工程

1.梓潼县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建设应急指挥场所,完善应急指挥平台设备,重点实现信息接报、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辅助决策、协调指挥、移动应急、现场数据采集、异地会商等功能。建设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推动梓潼县医疗应急处置中心建设项目。

2.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重点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梓潼县智慧公安项目建设;梓潼县卫生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及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梓潼县应急广播电视改造提升项目;梓潼县气象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工程等专业领域预警系统建设。

3.应急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完成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工程,新建观义镇专职消防站建设城镇消防设施,形成县消防救援大队和仁和镇、观义镇、许州镇、七曲山消防救援站“1+4”专业消防力量格局。加快梓潼县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各镇(乡)组建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各村(社区)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并配备必要的装备。完善危化品、森林火灾扑救、地震救援、防汛抗旱等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4.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全县救灾物资储备建设工程,按标准完善全县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应急储备物资仓库升级改造工程,包含仁和等镇(乡)新建物资储备库。推动梓潼县智慧城乡共配物流园建设,完善应急物流中心建设。

5.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重点开展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等。建立健全梓潼县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县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完善梓潼县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基础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安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进一步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管责任体系,加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隐患排查治理作用,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机械、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企业重大隐患事故治理主体责任实施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继续实施重大危险源调查、申报、登记、备案、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完善梓潼县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立隐患登记、跟踪督促整改、核销和查询管理制度,实行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体系,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间和预案“五到位”。按照企业负责、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综合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机制。到2023年底,初步建成梓潼县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常态化和信息化。

(二)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严格执行梓潼县安全生产委员会2021年印发的《关于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县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要围绕“一次专项行动”“六项具体任务”和“三条保障措施”全面展开。明确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严肃事故调查处理。

1.明确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实行安全生产巡查督查制度,县委、县政府定期对有关部门、镇(乡)党委、政府及七曲山、经开区管委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及重点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巡视检查。

2.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实施安全监管责任和权力清单制度,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职责定位,理顺属地监管、综合监管、行业监管的职责关系,完善监督管理职责,明晰监管执法责任和边界,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五级五覆盖”工作,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责任,形成监管合力。明确落实园区等功能区的安全监管职责和任务,开展对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监督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全县各类规模及限额以上企业建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董事长、书记、总经理对安全生产工作均负领导责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建立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和预防应急公告制度,完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巡查、应急处置和报备制度,严格实行隐患自查、自报、自改闭环管理。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全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促进企业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重视、尊重和保障职工群众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监督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4.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县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各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向同级组织部门报送安全生产情况,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5.严肃事故调查处理。按照事故等级和管辖权限,遵循“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原则,依法开展事故调查。实施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由县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对镇(乡)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进行挂牌督办,对事故查处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建立事故调查处理信息通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并将评估情况向上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建立完善生产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人员职业禁入制度,执行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

(三)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1.强化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贯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生产法治保障,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解读,拓宽社会公众参与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渠道。加快执行层面安全监管配套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秩序。

2.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坚持科学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推进监管执法规范化。完善执法检查制度,明确安全监管执法的方式、程序、频次和覆盖面,制定执法检查计划,细化检查内容,规范执法文书,严格限定和合理规范处罚裁量权的行使。建立一体化监管执法制度,对同类事项实行综合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考核,推动执法信息公开,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审核机制。建立现场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移动执法检查。到2022年底,所有执法人员配备使用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简政放权与放管服结合,根据行政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工作规则,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3.创新监管执法机制。加强部门间执法协作,建立健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之间信息通报、协同调查和联动执法机制。加强与司法机关工作协调,制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等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安全生产案情通报、衔接机制。加强上下级执法联动,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执法协作、镇(乡)及管委会委托执法、行政村(社区)配合执法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开展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利用能力。依法推进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鼓励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推动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安全监管的机制,到2025年底,形成重点高危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产品体系相对完备、保险服务覆盖全面、事故预防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的工作格局。支持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安全监管技术服务社会化。推进安全生产诚信约束机制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公示和承诺制度,建立实施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和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企业实施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行安全监管执法政务公开,实行政策法规、项目审批、行政执法、安全检查、案件调查等政务公告公示制度。

4.改进监管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检查标准,加大对重大事故隐患执法检查频次。加强重点监管执法,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镇(乡)及管委会要确定重点监管区域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跟踪监管、直接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完善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安全生产条件审核机制,严格安全准入把关。强化区域性风险防控,推行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力争到2023年底覆盖全县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和村(社区)。

5.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实施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025年底前,所有镇(乡)、管委会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配齐专职监管人员,逐步提高县两级专业安全监管人员配比,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体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协助开展安全监管,探索实行委托执法,增强和规范镇(乡)及管委会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按规定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岗位津贴。加强监管执法队伍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培训,在岗人员必须参加行政执法资格培训考试。

四)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治理

全面实施《梓潼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梓安委〔2020〕10号),切实增强安全保障水平,明确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工程和管理控制措施,推进安全治理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危险化学品安全严格易燃、易爆、剧毒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审查,全面提升化工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进行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企业调查,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强化安全管控。加强化工生产过程、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健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运输、装卸、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扎实开展油气输送管道、罐区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建立健全管道保护长效机制,对不符合规范设置的加油加气站实施整改。

2.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从政策法规、工程设施、技术装备、执法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强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完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监管平台,加快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系统和监管系统的无缝连接。扎实推进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立完善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安全隐患路段排查治理制度,重点治理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对全县76处交通隐患点制道路安全隐患点整治年度计划。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建立农村交通管理服务站,拓展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覆盖面。探索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交通管理勤务模式,推广使用 “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联网联控平台。强化“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管理,实现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安装应用全覆盖。开展重点群体常态化文明交通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交通安全普法宣传。

3.建筑施工安全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的安全责任。推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监管,持续开展以落实施工方案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和违反工程建设安全强制性标准等行为。扎实开展建筑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以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事故和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行动。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农民自建房、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大型公共建设工程、市政管网检修疏浚工程等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信用评价结果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应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数字化监管系统和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考核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管。

4.非煤矿山安全: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推进非煤矿山资源整合和关闭退出。制定完善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定期检测检验、分级分类监管等工作制度,强化安全生产专家“会诊”监管、风险分级监管、微信助力监管等“三项监管”。推进非煤矿山攻坚克难工作,全面提高非煤矿山采掘、支护、运输机械化强度和提升系统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本数据普查,完善非煤矿山基础数据库。

5.烟花爆竹安全:加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市场的管理,严把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关,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单位。深入开展烟花爆竹零售企业“两关闭”“三严禁”和批发企业“六严禁”专项整治,严格执行产品流向登记和信息化管理制度。

6.消防安全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严格实施消防安全工作考核。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性消防安全形势分析、火灾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形成全覆盖的消防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全面加强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装备和灭火应急救援保障。开展易燃易爆单位、人员密集和“三(多)合一”场所、高层建筑、批发集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等火灾隐患治理。强化养老院、幼儿园、医院、学校等场所的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火灾报警、灭火系统和应急逃生装置等安全消防设施。推进镇(乡)专职消防站和企业专兼职消防队伍建设,2022年底,完成重点镇(乡)专职消防站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

7.特种设备安全深入开展电梯、液化气瓶、起重机械、危化品承压罐车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开展公共场所电梯安全评估,强化技术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健全特种设备监管机制,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针对不同设备、不同企业、不同领域的科学的分类监管模式。强化隐患管理和治理工作,加大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力度,切实提高应急救援水平,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8.民用爆炸物品安全:加强涉爆企业的基础建设,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推广应用民爆行业人机隔离、远程操控等智能化装备,加快民爆行业自动化进程。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安全生产预警、监控、检测和防护等技术手段。加强民用爆炸物品流通、使用等环节的信息化安全管控,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销售备案管理。

9.工贸行业安全:加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和商贸等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全面落实行业管理、专业指导及日常监管的责任,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依法要求企业履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手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安全管理,强化风险辨识能力,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完善落实有限空间作业、交叉检修作业等安全操作规范,突出粉尘防爆、液氨制冷等重点领域和危险作业环节的专项治理。在涉危防爆场所推广高危工艺智能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动高风险、大空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科学布局作业场所,实施空间物理隔离和安全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10.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提高城市燃气等各类管网、交通、排水防涝、人防工程、消防、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标准,普查评估安全风险,落实应急措施,完善安全保障条件。强化对隐蔽性设施、管缆廊巷、排土渣场等的监测监控,开展城市公共设施、桥梁、老旧建筑、电梯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强道路交通设备设施状态和运营状况监测,建立大型工程安全技术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完善大型集会和大型活动风险研判、预案备案等制度,加强各类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设施安全管理。

11.农业机械安全: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加强农用运输车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加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

12.学校安全坚持教育与预防并重,检查与整改结合,认真履行安全教育职责。按照课程方案要求,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校园,实行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实现全年全覆盖。系统开展以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应急逃生能力为目标的生命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学生上下学乘车“五定”安全管理规定,逐步实行标准化校车接送。强化对学生集体住宿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快校园安全“三防”建设进度,实现网上安全巡查,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13.电力安全:加强电力能源企业安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护电力电能设施,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安全用电意识,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促进电力安全生产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投入,逐步做好低压电力线路和农用线路整改,特别是做好园区、城市建设、老旧小区及农村用电安全工作,降低触电事故。

14.旅游安全:强化旅游安全监管制度建设,落实旅游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旅游安全文化建设,做好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旅游客运安全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强化重点景区、景点安全监管,定期开展旅游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重点完善七曲山风景区、两弹城景区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专栏2: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数据库,实现高危企业在线监测率不低于80%,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库登记率100%。

2.安全生产提升工程:推进重点行业安全改造升级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拓展工程,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程,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安全社区”建设工程,职业危害防治工程。

三、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救综合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完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大力完善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软件系统。探索推动平台与其他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全面覆盖,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风险普查

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监测、评估工作,切实做好已知风险隐患的治理与防控工作;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评估工作,全面获取全县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灾害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灾、疫病、社会稳定等动态监测平台和应急管理平台,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县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重点灾种专项图纸,修订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为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隐患治理提供完整有效的数据支撑。

组织开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风险调查和评估分级工作,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数据体系。积极推进卫星通、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投入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

(三)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治理

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大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高梓潼城乡安全保障水平。协调水利部门加强河流湖泊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对新建(改建)重要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超高建筑建设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推进乡村危房除险改造,提升建筑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四)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整合公安、城管、消防及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完善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核安全、环保、水务、卫生、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和储运的安全监测预警监控系统。健全高速公路安全预警系统,建立桥梁、隧道、下水道、垃圾处理等监测系统,提升城镇火灾事故预警系统覆盖率。优化突发环境破坏与污染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对城镇主要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实施监测预警。建设供电、供水、供气、供油等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优化气象、自然资源、地震等相关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积极探索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险。

1.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构建完善的防汛应急监测系统、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地震烈度速报网、立体式林火监测体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等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协助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2.完善事故灾难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安全生产“一张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在线监测、预警防控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衔接和贯通。完善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化工地建设;配合交通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以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为平台,实现普通国道重要路段全程监控;探索应用重点防火单位远程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构建城市火灾集中监测中心;搭建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大气环境监测区域,配合省直部门搭建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系统;建立重点企业监管体系,实现对重点企业关键部位的电子化巡检和全天候监控;健全特种设备动态监管数据库;探索建设覆盖多层次、多领域的电梯管理服务平台。

3.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优化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探索早期发现和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有效机制;加强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建设,着重提高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网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舆情24小时不间断监测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报告系统。

4.完善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机制,深化群体性上访、群体性事件、重大敏感民生事件等维稳情报信息收集研判以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疏导等方面的互动配合。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和监测信息发布工作,严格快递物流、医药化工、散售油品、汽车交易、机动车租赁等行业管理,严防暴恐犯罪。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其周边的巡防力度,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力度,预防和遏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推进粮食监测预警指挥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园安全隐患台账并完善台账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动态化管理。到2025年,配合市级构建市、县两级图像信息联网共享平台。

5.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按照“实体应急与虚拟应急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信息沟通机制

(五)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充实完善相关数据,深化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建设;提高公用通信网络抗毁能力,对重要通信骨干节点线路、重要接入点建设双路备份,对偏远镇(乡)和村(社区)配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设备。

(六)强化应急交通保障

依法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政府向社会征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应急车辆绿色通道保障制度;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形成联合运输网络及协调机制;建立应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运输能力应急调度机制;补充完善重要公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依托绵阳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科学布局起降场和应急起降点,积极推动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七)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全面提升梓潼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健全科学高效的森立火灾防御体系、扑救体系和防灭火指挥体系。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森林火灾处置机制。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及标示牌建设,持续推进森林防灭火队伍规范化建设,落实森林防火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护林联防新机制,构建森林防火基础防控体系。大力推广无人机巡护、野外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瞭望塔、防火道路、专业队伍营房、停机坪、取水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八)加快避难场所建设

拓展城镇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结合学校、公园绿地、大型场馆、大型公共空间建设或改造,采取“标准化嵌入、融合式建设、多功能叠加、多灾种防护”的方法,将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纳入相关场馆、场地设施的设计、建设和验收内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地震、地质、洪涝等灾害易发地区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启用、维护工作综合管理,做好应急疏散安置与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对接,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场地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避难能力。

专栏3: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重点文物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推动梓潼县辖区内七曲山大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系统、安防系统和防雷系统建设;建立文物及文化遗产电器火灾、消防物联网、安全防范、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辖区内文物及文化遗产的安全防护职能化升级。

2.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地震风险普查项目,推进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地震前兆台网加密建设工程,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点、地震宏观观测点。

3.农村住房保险工程及CD级危房除险加固工程:全县开展地震风险隐患排查,以CD级危房为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4.梓潼县抗旱防洪排涝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对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进行维修养护,保障抗旱物资、机动设施设备等的储备,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推动防洪排涝减灾工程。

5.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群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全县群群防体系建设,修订县、镇(乡)、村三级预案,安装和更换山洪灾害宣传警示设施,组织山洪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培训和演练。

6.梓潼县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工程: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业务指导系统、应急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配套传感器、智能摄像头、智能井盖等硬件设备,实时监测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其他城市智慧管理系统等相关数据。

7.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对现有火神庙、九块石、部分镇(乡)等避难场所增设相应设施设备;新增南山门停车场、文昌中学、潼江中学等5处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套避难设施。

8.梓潼森林消防提升工程:完善梓潼森林消防直升机应急起降点和取水点建设工程。卧龙森林防火瞭望塔、森林防火通道建设等项目。

9.交通隐患点整治工程:对全县现有76处交通隐患点按年度计划进行整治。

四、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通过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好专业性骨干救援队伍,加强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军地、区域协同应急机制等工作内容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通过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等工作内容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一)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加快推进梓潼县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全县消防力量布局,配备先进适用装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综合救援能力。加快推进观义镇专职消防站建设形成县消防救援大队和仁和镇、观义镇、许州镇、七曲山消防救援“1+4”专业消防力量格局。

(二)建好专业性骨干救援队伍

进一步强化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完善救援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及评估考核,健全快速调动机制,提高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科学布局队伍力量和装备,提升先期处置能力。

(三)加强社会救援队伍建设

建成以区域性中心镇(乡)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以镇(乡)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调整专家数据库,完善专家参与突发事件会商决策的机制。支持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四)建立军地、区域协同应急机制

加强与驻梓部队的对接联系,强化与周边区县交流合作,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联动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等工作机制。

(五)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1.加强专业物资储备。健全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有计划、分系统地逐步开展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布设和增加新的储备点,优先利用现有物资储备库,避免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集车辆、装备、机械、物品为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清查已有重点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物资动员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2.健全物资储备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对储备物资登记造册,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制度。按照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商业储备、合同契约储备、生产与技术储备、能力储备为基础,以社会捐助、捐赠、区域联动调拨和家庭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整合应急物资储备资源,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3.加强捐赠物资管理工作。建立接受社会捐赠物资的管理制度,畅通社会捐赠渠道。

(六)强化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

立足防大灾救大灾需要,结合梓潼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库布局。在市、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单位)牵头负责本部门(单位)、本行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按职责分工和有关应急预案的要求完成各自具体储备任务,并建立本部门(单位)、本行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管理制度。

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保障。改善和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

五、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一)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安全社区、安全体验中心建设。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完善公众安全教育体系。大力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宣教活动;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户外LED显示器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好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公共安全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

(二)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

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和应急志愿者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公众接受公共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加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将应急知识和安全生产作为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依托党校、高校等有关单位推动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应急管理从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完善高危行业安全教育体系,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统一题库、统一证书、分级负责”原则,推动全县安全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建设。

(三)深化公众安全意识

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以及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把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健全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志愿者应急技能;推动企业、学校、人员密集场所、自然灾害易发点普遍开展疏散逃生、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群众性应急演练。

(四)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评价第三方机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

 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尽快编制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认真实施。建立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现目标建设。

(二)强化协调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联防联控的理念,深入联系群众,切实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

(三)密切合作交流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密切跟踪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有关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全县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争取和引进各级各类援助资金和设备,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

(四)落实监督问责

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应急管理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开展中期和终期评估,确保规划中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县政府将根据规划要求,对照任务分工和时间周期,督查各项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运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