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梓潼 > 梓潼文化 > 红色文化

红军遗迹

2022-12-01 10:14 作者:  来源:梓潼县
字体:【    】 打印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后,为贯彻向川西和甘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一带的敌人,于是作出开展“梓潼战役”的决定(见许世友《我的红军生活》一书)。国民党二十八军长邓锡侯为防堵红军突破嘉陵江向成都进击的意图。即以绵阳为中心,迅即组织三个旅的兵力布防于梓潼、绵阳魏城及江油中坝镇,作为防御绵阳的外围。4月10日,强渡嘉陵江的战役打响后,组成所谓“攻击兵团”,亲自率领进抵梓潼,意欲向剑阁、南部、苍溪一线反扑,企图将红军挡回嘉陵江之东。4月2日,红四军全军和红九军一部,已从苍溪渡过嘉陵江,逐渐从东面向梓潼推进。北面的剑门关已为中路红军攻克。中路红军攻克剑门关占领剑阁县城后,红三十一军全部及红三十军、红九军一部即西向沿景谷路(今宝成铁路)行进。而红三十军大部、红九军一部则沿川陕路向梓潼推进,至剑阁武连场又转而西行,向梓潼五区、四区(即今许州、黎雅)推进。邓锡侯到梓潼后,见梓潼县境已三面受围,且连连接到败报。邓锡侯十分惊愕,为摆脱险境,只好改进攻为防御,即将所部之黄鳌和李树华两个旅四个团的兵力布防于梓潼到绵阳魏城镇之间,又将杨晒轩旅而防于梓潼六、七两区的青林口、马阁坝至重华场(六、七两区已划属江油)之间。完成此一布防后,邓锡侯即率警备司令部的五个团退回绵阳,并迅即部署兵力,组织涪江防线,妄图凭涪江天险阻止红军夺取绵阳进击成都。4月8日,红三十一军全军、红三十军和红九军各一部沿景谷古道,从北面进入梓潼所辖之青林口、马阁坝、文胜、重华、厚坝等六、七两区之地。而红九军、红三十军各一部则沿川陕路行进至剑阁武连后,转而向西进入梓潼之四、五两区(今许州、演武、黎雅、仙峰、双板等地)。由军长王宏坤率领的红四军全军及副军长许世友率领的红九军一部从剑阁的王河、元山及南部县的石牛等地,从东面进入梓潼的一、二、三区(即今之定远、马鸣、玛瑙等乡镇)。4月17日,红四军进围梓潼县城的同时,红九军的一个团在许世友副军长率领下,沿梓潼与三台和绵阳的交界线,向绵阳县城(今绵阳市涪城区)方向警戒进军,并摆出攻击绵阳的态势。当红四军扫清盘踞梓潼县城的外围之敌,不断紧缩包围圈时,敌守军旅长黄鳌见大势已去,借口阻击南窜之敌(指红九军佯攻绵阳的行动),即率一个营的兵力逃向县城之南的石牛场。当他逃至石牛尚未站稳脚跟的时候,副军长许世友所率之分遣团也已赶到,经激战,歼敌一个连,黄鳌又率残部向绵阳方向逃窜。他才逃至魏城,即奉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命令,要他配合驻守在魏城的李树华旅向梓潼反攻。但遭到许世友副军长所率之部的痛击,被阻于石牛场以南。4月18日,围攻梓潼县城的红四军十二师在逐渐扫清外围之敌后,对县城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而集中主力向位于县城之西且与县城形成掎角之势的长卿山守敌发起攻击。守敌见红军攻势猛烈,为阻挡红军进攻,便在战壕之外放起大火。红军冒着烈火从北面和西面兜击敌军,并迅速攻入山顶司马洞的敌军指挥所,敌军不支,仓皇夺路南逃。县城守敌见其所倚仗的长卿山已失守,也弃城南逃。4月18日,红四军十二师攻入梓潼后,4月19日红军西路军政治部迅即向方面军通报这一胜利捷报。捷报全文为:“捷报大胜利!!!占领敌军死守之梓潼县城;围在城内的邓锡侯残部两团完全消灭;缴获人枪无数;邓猴子险些被我军生擒;罗烟灰‘化装农民逃走’;他弁兵都被俘虏。西方快讯:我常胜如钢铁之西路军一部,将死守梓潼城之邓锡侯残部两团紧紧包围,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昨日已将梓潼城打开,敌死守之两团完全缴械,邓猴子骇得三魂不在,七魄失落,差一颗米就被活捉,他弁兵都被我俘虏,邓锡侯本人化装成农民而飞窜成都,缴得机枪长短枪及一切军用品尚在清查统计中。同志们,邓锡侯做了第二个罗泽洲了,四川军阀共减少了两个,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等小残匪,亦垮得难堪,四川军阀的后方整个空虚,毫无山阻河隔,尽是平坝大路,如此潼川(三台)已在掌握之中了。大家应当百倍加起劲来,乘胜一直追拢成都,赤化全川啊!西路红军政治部,4月19日”。红军占领梓潼全境后,国民党中央军先后四次派出飞机13架次,从成都起飞向梓潼县境投弹轰炸,陆续在境内的马鸣场、石牛场、七曲山、马迎场、县城、黎雅场、青林口(1953年划属江油)、重华场(划属江油)、文胜场(划属江油)等地,投弹近百枚,炸伤马鸣场卖柴农民1人,炸毁重华场火炮街街房3间,另有投向县城的4枚炸弹落于西坝,炸毁麦田两块,其余炸弹皆落于山野。红军进驻梓潼后,为迅速建立革命秩序,于境内建立梓潼、百顷、重华三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分辖8个区、23个乡、195个村苏维埃政府。同时在重华、百顷两县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在梓潼、重华、百顷三县的辖区内,都进行“分浮财”的斗争。三个县苏维埃政府,都组织群众破仓打粮,所得粮、物、钱,共折银币10万余元,大部分分给贫苦人民,同时亦为红军筹集军粮200余万斤,筹款1万余元。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知识分子同红军一道写革命标语,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政治主张,有不少地方还用錾子将标语刻在石板或岩石上,境内处处皆有“工农贫民组织起来拥护红军!”、“苏维埃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发动游击战争,破仓分粮!”、“穷人联合起来,建立苏维埃政权!”、“活捉田颂尧、打到成都重庆去,赤化全川!”、“共产党和红军是工农群众唯一的救星!”、“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红军于6月初离开梓潼时,境内各地有一万多人参加红军,并有千多人护送红军至江油,甚至送到平武锁江口才返回梓潼。红军离开梓潼后,国民党四十一军一二三师随县长张年入驻梓潼,在全县进行“清乡”,县政府发出通告,勒令全县人民:“凡附赤(指拥护共产党)者或接伪职(当过各级苏维埃干部)者,概需赎罪”。在全县进行反攻倒算的同时,对红军标语和所有红军遗物进行销毁。人民群众不顾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有的偷偷将红军标语碑搬运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藏匿起来,有的用石灰浆或泥浆将其覆盖,或者埋藏起来,使反动派很难发现。1949年12月梓潼解放后,陆续在境内发现的红军遗迹和遗物有:


红军桥  位于县城之北19公里的复兴场(今许州)。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进入百顷(今许州),建立百顷坝县苏维埃政府。红军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于境内錾刻共产党和红军政治主张的标语,在复兴场镇石拱桥的护栏雕刻:“劳苦青年参加苏难埃政权,反对国民党屠杀反帝群众和革命!”、“工人要加入自己的赤色工会,欢迎民团兄弟携枪投诚,活捉田颂尧!”为内容的标语两幅。红军离开后,国民党清乡团回场镇,强迫当地群众铲除。群众用石灰浆将其覆盖,保护至解放,1950年当地群众又清除石灰,恢复原貌,并将此桥称为“红军桥”。


马迎红军碑  位于县城之东20公里的马迎场。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四军进入马迎,建立马迎乡苏维埃政府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的同时,又组建石工队,在境内山崖或石碑上雕刻革命标语。马迎场头之马迎寺的一块功德碑上,红军刻有:“苏维埃区域是反帝国主义的根据地!苏维埃要严厉镇压反对穷人翻身、破坏穷人利益的反革命分子!苏维埃给工农穷人以自由,苏维埃反对拉夫抽丁!”落款为“红军政治部,甲己乙”。红军离开马迎后,群众偷偷将其藏入马迎寺堆放柴草的小屋内,1950年当地群众始从小屋内搬出,并立于显要位置,告诫人们不要忘记革命传统。


另外,还有与红军碑并列陈放一起的解放军烈士墓碑二通。1950年4月,有土匪100余人,由盐亭方向窜入马迎乡与二洞乡交界的威龙山。这伙土匪上山后,就将山上的五家农户集中关押,并强迫农户交粮交盐。农民王师金从阴洞逃出,到马迎乡报告匪情。驻于剑阁县开封区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四四团,当即派出一个连,急行军赶到马迎乡(当时马迎乡属剑阁县管辖),当即又分兵三路,从东面的水滴沟(今二洞乡大桥村)、西面的三合坝黎明村(今属自强镇)、北面的孙家坪(今马迎乡天鼓村)向威龙山包围。下午三点,与土匪交战,至五点战斗结束,共打死匪徒8人,生擒21人,其余匪徒向定远(梓潼定远与盐亭交界)方向逃窜。战斗中解放军河南籍战士李兆川、山东籍战士刘广茂英勇牺牲。马迎乡政府和剿匪部队将烈士遗体掩埋于马迎乡并立有石质墓碑,墓碑上刻有挽联,刘广茂烈士的联文为:丹心遗志映神州;革命意志传万代。李兆川烈士的联文为:英烈忠魂沐千秋;青山磐石不老松。红军碑与烈士碑并列于马迎场头。每年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学生皆前往凭吊。


太皇铺红军公告  太皇铺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的宏仁乡境内(今属白云镇管辖)。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七团进入太皇铺,组建太皇铺乡苏维埃政府和乡游击队后,又勒石公告游击队的十大纪律:“1、不准动穷人一针一线!2、不准乱没收乱打土豪!3、不准乱发过关条子!4、不准整穷人,私胎包袱!5、不准乱惩罚,招摇撞骗!6、不准通敌人,包奸必研!7、不准破坏枪枝军械品!8、不准估买估卖称豪耍霸!9、不准违犯苏维埃法令!10、不准违犯红军军风纪!川陕省军事指挥部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革命遗迹、遗物既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贵教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可贵财富。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