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服务企业,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梓潼县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保障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常态化、全链条、多层次的惠企服务体系,提升惠企政策“一站式”兑现服务质效,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推动全县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一、创新开展“四进”活动,力扫政策宣传“死角”。一是惠企政策“进企业”。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重点走访县规上企业、商贸服务业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围绕投资、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奖励、税收优惠等惠企政策进行详细讲解,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关键点和操作流程,确保惠企政策落实生效。在企业内部培养惠企政策明白人、办理人、宣传人,提高企业对各项惠企政策的知晓率。二是惠企政策“进园区”。聚焦县经开区全省唯一省级健康食品产业园,依托园区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基地,建好惠企宣传前沿主“阵地”。扎实开展窗口工作人员、“企业政策专员”惠企政策业务轮训轮学,实现新进人员必学、新出政策必学,培养更多惠企政策“知识通”、业务“一口清”、政策“宣讲员”。三是惠企政策“进镇(乡)”。组建惠企讲师团,走访我文昌镇、长卿镇等乡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为辖区企业开展专题惠企讲座。在各镇(乡)全面建立惠企政策顾问制度,加强培养惠企政策“企业政策专员”队伍业务培训,常态化为企业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申报服务。四是惠企政策“进社区”。结合社区特点,在文昌镇崇文、翠云、潼江、紫阳社区和长卿镇南桥社区,利用社区公共场所固定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普及惠企政策,定期组织社区干部集中学习惠企知识,创新政策宣传“语言”,指导社区培养一名“惠企明白人”。
二、健全惠企服务机制,畅通政策落实“快车道”。一是畅通政策申报渠道。依托“绵企通”平台“政策通”模块功能,实现惠企政策统一线上申报、部门线上审核、结果线上公示,目前已通过“绵企通”平台网上申请兑付事项11件,实现帮办代办36件。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区设立“企业服务专窗”,加挂“惠企政策服务专窗”标识,统一受理惠企政策申报,按照“一窗受理、分类流转、部门办理、统一反馈”机制运行,提供集成式惠企政策申报服务。二是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依托“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围绕惠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扶持支持、津贴补贴、救助抚恤、医保社保、技能培训等政策服务事项,通过系统自动匹配,实现惠企政策“一键推送”,目前已通过“绵企通”平台一对一推送政策短信3万余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三是建立资金直达机制。全面归集奖补资金预算信息,对涉企奖补资金专款专用,不截留、挤占或挪用,按兑现层级明确拨付时限,简化拨付流程,确保惠企政策兑现资金快速精准直达企业。今年以来,全县共兑现惠企事项13条,兑付资金1510.5556万元,惠及企业3619家。
三、打造增值服务平台,跑出企业服务“加速度”。一是健全增值服务体系。成立经开区政务(企业)服务中心,深入挖掘基础政务与增值服务的内在联系,为企业提供企业开办零成本、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等惠企政策宣传讲解、帮办代办等服务。以省政务一体化平台为支撑,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丰富涉企服务数字化场景,在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和“天府通办”APP梓潼分站点搭建企业服务专区和企业服务“小管家”专属通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增值化服务体系。二是强化增值服务支撑。从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选派业务骨干深入园区靠前服务,从源头上解决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累计为企业办理“规划两证”等证照80余件、上门服务500余次,有效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同时,主动担当企业诉求的“代言人”角色,发挥企业与部门之间“连心桥”作用,将企业反映问题和部门办理情况及时双向反馈,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逐一梳理、分析、研判、解决。三是拓展增值服务功能。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园区示范政务服务中心,结合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在此前办理证照等传统政务服务基础上,拓展政策、法治、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开放、科创、信用、兜底等9大增值服务板块,为企业提供十余项“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助力市场主体赋能增效。
作者:李莉 编辑:童利娜 审核:邓辉